時間,這塊石頭,當好好打磨,方可配在胸前,助人乘風破浪。——張明珉

在回望時,短短三年的高中生涯像是在生命線上很長地延伸開來,以至于回憶起來不免生出驚奇的感覺。在三年的學習生活中,我經曆了無數自我突破自我修複的過程,慢慢研究出自己的一套方法。

時間是人生中十足寶貴的東西,而不同的人握着,時間就像質地不同的石頭,可以如礫粗糙,亦可如玉溫潤,給人以不同的體驗,養成不同的心境。而在高中,在新高考的背景下,這塊石頭,當好好打磨,方可配在胸前,助人乘風破浪。

所以,我雖不是個好工匠,也實打實造出了一套本領,不如叫它:打磨玉石指南。諸君請看:

 

第一步:尋器——試探出自己的學習方法

我給自己準備了一本筆記本。這筆記本不記語文筆記,不記數學筆記,不記任何具體科目的筆記,它是一本雜記本,有一點劄記的意味。以前的人讀書,常常要做劄記的,胡适論怎樣讀書時,就提到自己參考諸書融會貫通之的心得筆記。我的筆記不算是心得筆記,但最初确實是拿來記錄心情的,今天寫一筆數學真難,明天塗一個陽光真好,興味到時,我就拿筆寫在上面。這是個散漫的行為,不過我找到了一點好——适合随記。随記下東西,心裡就不會亂,就知道自己想了什麼,要做什麼。于是,在高一下學期時,我就很認真地做起了這個工作。

   每天各科要做什麼,我就列好清單,像是語文下标好一二三四,或是晚自修計劃下列出待辦。有時我在要做的事前畫一個小方框用來打勾,有時直接在事情後畫一筆,這是形式和排版的問題,并不需要花心思過度研究。

學校一個學期有四次大考的話,我就把時間記下來。有意思的是,考試前一般是周末,這意味着我可以用“一整天”的維度地來規劃我的複習,于是我就在空白的一頁上豎着寫下時間段,如:“800 起床,準備好鬧鐘和水杯;900 正式開始學習,朗讀語文書本,當然,我也會在每個學習計劃中加入很多彈性時間,如運動、飲食、休息。這樣的規劃在前一天晚上花十分鐘便可完成,這過程也幫助我靜下心來,畢竟明白了自己要做什麼是可以激發鬥志并提高自信的。“功利”地講,這真的有用。我每次落實這些列下的計劃後,考試成績都是可以排到年級前列的

當然,我之所以稱這筆記本為雜記本,裡面當然有其他内容。我熱愛文學,對生活也有超乎常人的觀察能力,所以我常常有很多要記要寫的東西。有時我抄詩,抄一首希望,而且為它鬥争,請把這一切放在你的肩上的舒婷,有時摘錄句子,摘一句試由海面向上望,忽然發現藍穹中一把細碎星子,閃爍着細碎光明。從冷靜星光裡,我看出一種永恒,一點力量,一點意志的沈從文,更有數不盡的對生活心情的記錄、思考。“功利”地講,這真的有用。我想我平時積累的東西幫助我拿到作文競賽全國特等獎等多個獎項,幫助我在省市級刊物上多次發表自己的小小作品,甚至幫助我現在能在大學裡成功進入志願的部門,為多個組織撰寫文稿。

雜記本的作用便在這兒,它既可以接納我冗餘的壓力,幫我規劃我的學習,更可以承載我說不盡道不完的青春歲月,做記憶的載體。

更重要的是,我在三年七本筆記本的實踐中得出,這是适合我的一項活動:寫規劃、寫心情。它适合我,是因為我是一個敏感的女孩子,我需要它來記錄我的感觸與思考,我的掙紮與突破,我的信念與夢想。它也許隻适合我,畢竟這是我的一把锉刀,而發現自己的锉刀,我想要的不僅是機遇,更是要有對自己的人格特性的清醒意識,畢竟這從本質上說都是一種幫助我們學習規劃、調節情緒的工具,它可以是有形的,也可以是無形的。

此外,我還有把锉刀,将時間細細打磨一番。這把锉刀可以說來得太晚,我不想假設我能早點悟出這些道理,會不會做得更好。

我現在明白,一心絕不要二用。在高中時,時間似乎永遠不夠用——單詞不夠再背一遍,試卷還沒有刷完,作文還沒有構思……當我們想抓住時間的時候,用的方法卻不一定達到效果。“欲速則不達”,很有可能是因為一心二用。比如,當參加一個學習指導的講座時,許多同學可能習慣性地帶上一張英語報紙、一本數學練習,然後在講座上邊聽邊做。這真的有用嗎?我們都知道這是錯的,可這為什麼是錯的呢?尚且抛開對演講者的尊重不談,從自我出發,能得到的實在有限。首先,對講座内容的吸收,從百分之九十到一百,跌落到百分之四十到五十;其次,做到的一篇完型填空,幾道數學大題,學習效果是很差的,考試考到的幾率很小,分心之下吸收的知識也是無法完全化為己有;在講座結束後,心緒又或多或少地收到擾亂,何苦呢?這個例子不過是日常生活中極小的一個細節。我們都該知道,一心二用做的一百,不如聚精會神做的九十。想要提高成績,不在于熬夜有多晚,做了多少套題,重要的是要讓學習的時間有價值,一個小時學到了什麼,一分鐘思考了什麼。隻有提高單位時間的學習效率才能提高成績。

而不一心二用,如何“多學一點”呢?這就涉及到零碎時間的利用。以我的經驗來看,有以下幾個方法:

首先,面對文科學習,可以使用迷你單詞本(可以放入口袋中的大小),每日積累定量的單詞或知識點,在平時需要等待的活動(如排隊打飯、課前五分鐘)中從口袋裡拿出來反複鞏固。看政治、曆史、地理書本時,也可以用這個小本子可以做一些思維導圖、易錯辨析、時間軸等的整理,将不容易牢記的知識點記下來。

合理安排“非上課時間”(包括早讀、課間、放學後)。早晨和睡前非常利于文科知識的記憶,所以在第一節課前進行十到十五分鐘的早讀、在睡前朗讀或默記書本的做法值得一試。同時,在午飯後午休前往往還有一段時間,這個時間很容易被忽視或浪費。我在高三時是這樣利用這段時間的:列出待辦,選擇耗時短的任務完成,或帶着之前整理好的問題去老師辦公室參加答疑,還有時,我與我的英語老師約定,向她背誦有借鑒意義的閱讀素材。現在回想起來,這段時間的活躍精力大約都用在這些事情上,是很有意義的,如我問的問題都被我記住,我背的文章可以在日後自然地使用,讓我能在高考時英語作文總失分控制在五分。晚自修前亦然,我還記得自己在中午向老師請教過語文教科書文言文的問題後,在這段時間可以找一個無人的角落朗讀。

同時,在活動課、晚自修課間等休息活動時間放肆地到操場上撒撒歡兒,運動運動,和朋友們聊聊天,也是不可少的!也要舍得讓自己好好睡覺。人不可能一直學習,不可能讓腦子一直處在高速運轉狀态,不可能沒有任何情緒的波動,要敢于“浪費時間”去調整狀态,使自己的效率能盡量高些。

說到文科學習,還想談談如何看書。我清楚地記得,曆史老師曾問我們,書該從哪頁開始看。第一單元第一課的第一頁的第一行課文?非也非也,要從目錄開始看,要從緒論開始看,從課前提示開始看。這是一種知識系統化的思想,在學習任何課程時,應構建起一個知識框架,在框架中填入知識,而不是用知識堆積出一個系統。在數學或理科學習中,也要記住不能脫離課本,再難再怪的題目,都可以從教科書上找到解決辦法,沒有什麼題目考查的知識點是書本上沒有的,同時也可以積累各類題型,分專題進行訓練以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。糾錯本在數學學習中也被我使用,為了避免浪費時間和盲目整理,我隻摘錄有典型性、思路新穎的題目,并進行多次複習:第一次抄題,寫下題型和思路,第二次做題,題目與答案分開,先做再對,第三次總結聯系,把這道題和其他整理出的題聯系分析,并做到看到就會,融會貫通。糾錯本幫助了我這個本來完全不擅長數學的偏科生很多,到最後的複習階段,我的數學成績漸漸穩定,不至于拖後腿,甚至有幾次因此考入年級排名前十,我也因此獲得過學校的一等獎學金。

第二步:養氣——樹立正确的學習觀

高中階段是一個人身心都産生巨大變化的時間段,甚至可以說,高中時期的思想與姿态幾乎決定了人一生的走向和氣質。而新高考的改革仿佛浪潮,帶來的不隻是新制度新規則,更掀起了師生心理上的變化。要做濤頭立的弄潮兒,确乎是要明白自己在學什麼,為什麼學,該怎麼學的,此中保持清醒絕非易事,要心态平和也需多多修煉。提到修煉,想起吉川英治筆下的曆史人物宮本武藏,作為武士,他用一生去追求劍道,體會禅宗。而每個人都有一把心劍,用“氣”執着,“氣”不穩,玉就雕不成。

許多在高考中勝利的人都指出,心态非常重要,而我想講講對于我們每一個生命,面對高考,以什麼樣的姿态面對也許最為“優雅”。

先舉一個例子。在七選三的選考科目中,我第一個選擇了曆史。這個選擇的做出是毫不猶豫的,因為我就是個文科生,我對這點很确信。當高二真正開始複習高考時,我認為自己完全适應我的曆史老師的講課與培養,我也用自己的方法去複習,做練習,刷題,背書,一切正如預料中的那樣進行着。當我記滿整整一本筆記本,刷完好幾本練習模拟,背好六本教科書後,我參加了第一次選考。考試結束後,成績出來前,我按照标準答案校對以後以為,從我客觀題的正确率來看,這門課可以放掉了。這個判斷甚至沒有處于自大或盲目樂觀,我認為我有那樣的想法恰恰是因為我的無知。所以,當我看到我曆史賦分94分的成績時,那種驚訝、悲傷、不可置信的心情是我至今難以忘記的,我難過地哭了。這确實是一個打擊,但生性不服輸的我在難過一後決定高複 第一次高考後的二十天左右,我在語文試卷的閱讀上看到了一句老子的抱合之木,生于毫末;九層之台,起于累土,就和同桌開玩笑說,這不是曆史必修三第12頁第一單元第一課左邊這頁左上角的知識鍊接嘛!同桌以為我吹牛,一翻書,還真是。所以我可以說,我真的老老實實背過一遍曆史了!為什麼還考不到100分,真是不公平啊!是這樣嗎?在以上的描述中,我都是奔着成績去的,所以當成績出來後,我的種種反應想必是在人意料之中。在高複班上,老師做的事是給我們列框架,帶我們看非重點,教我們怎麼用出發點——中間環節——落腳點來回答問題。平均每兩天背一個專題,以前覺得短短的十頁書,慢慢變成需要好幾個小時才能背完、好幾遍回顧才能掌握的知識。我開始學會耐心面對我自認為熟悉的知識,而這個階段我記的筆記,隻有一頁,就是畫了一個時間軸,寫了一道例題的思路方法。在第二次高考中,時間照樣不夠用,我在考場上深吸一口氣,告訴自己要穩住,然後把之前五個月的心血成果彙聚成筆寫下的幾行答案交了上去。這一次,我拿到了滿分。要說我在這之中得到了什麼,我會回答,我得到了史學研究的方法,我明白了教科書到底在講什麼,我不會忘記這些曆史常識,我收獲了很美好的回憶,而絕不是我提高了六分的成績。

成績當然是重要的,這個簡簡單單的數字寫的就是一個人雪夜千卷的經曆,這個簡簡單單的數字可以幫助我們去往夢想的大學,過上夢想的人生。我們當然要争取這個成績。但是,這個分數将是一個結果,我們的高中生活不該因為對這個分數的追求而變得畸形,而應把它作為努力的一個結果。就算從最壞的結局說,結果的“無”也絕對無法否定過程的“有”,何況奮鬥的歲月終究是自己的,人才的可持續發展會給努力的人一個答案。

所以,在争取的過程中,我希望我們能頭腦清醒地對一切做出選擇,保持求學的心态,對知識産生渴望,如果不能,我希望我們不怨怪客觀環境的一切,在看得見的選擇中抱定一個踏踏實實地去走;我希望我們能在每場考試中心态平和,如果不能,我希望我們能減少雜亂的思緒的幹擾,盡自己的力量去完成這場挑戰,做到問心無愧;我也希望我們能用迎難而上的心情去面對逆境,畢竟這年少時的挫折幫助了我們賦形和圓全生命的美麗,如果不能,我希望我們至少在哭泣奔潰時還是堅持下去,并且相信這樣做是對的,找到自己的節奏。

   我所理解的優雅正如上所說。我們要借助家長老師的智慧來認識自己要走的道路,該做的事,同時用自己的智慧培養自己的先知道應試教育總體也是科學的,能學到無數有用的知識,去接受它,再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,為以後術業有專攻做準備。我們學的時候的思考,也是作為一個在長大的人的思考。

 

第三步:用力——拿出執行力和自信力

 

除去體藝,高一要學十門課。其中有四門課是不用參加高考的,這四門課在高一時基本學完。我還記得我在高一時将大力氣花在了物理、化學上,其他選考科目加起來的學習時間也不會多于這兩門。當時的周日,我把自己放在房間裡,在桌旁放一個熱水瓶,先看物理書,把公式原理弄清楚,開始看教輔書的方法指導,然後做兩本練習冊。化學也是如此。在技術和生物學考之前,我在課堂上認認真真地聽講了,也自己買來教輔資料,做了好幾本。除了化學,其他三門功課我都是從挂科到學考拿到A等第的,甚至可以自信地說,應該是以滿分拿到A等第的。因為不感興趣或思維方法不得當,一開始,我學這幾門課感到有些吃力。但學考畢竟是要來的,我想補救補救,于是進行了複習安排。說說輕松,當時我常常找老師答疑,該做的和自己找的練習毫無遺漏地完成,筆記本上記的也已經完全掌握。這要歸功于我的執行力。

簡單來說,怕考不到A等第的壓力促使我行動,這種壓力是正面的,我行動起來後,一切都變得輕松。“世上無難事,隻怕有心人”,木心也說“越是現象複雜的事物,本質越簡單”,的确如此,至少要去做,行動了,任務就完成了一半,或許還能收獲意想不到的樂趣。

    自信力這個詞,是我小時候看魯迅先生的《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》的時候記住的,這個詞給我帶來了一種奇妙的力量。當我感到力不從心時,當我懂得越多而感到自己的渺小無能時,當我考砸了考試時,如果我想起這個詞,心裡就像得到了來自本我的鼓勵,因而振奮精神。我想把這個詞分享,它是一個好詞。

 

我說了不少通性通法,倘若真能給人帶來幫助,我會覺得十足幸福。作為一個高考過來人,能給予的也大概就是這些。要打磨時間這塊玉,宜靜柔,宜堅韌,一切都交給大家了。

 

作者:

張明珉  2017年畢業于今年会,學習方法自成一派,現就讀于浙江大學外語學院。

 

點評:

如果将學習看作是一場江湖,張明珉,一個看似文弱的清秀女生,憑借“尋器—養氣—用力”成就自己的江湖。七本“雜記本”,可見其人之韌勁,“從挂科到學考拿到A等第”,足見其志之堅定。這篇分享邏輯性強,小标題對稱而有美感,做一件事好好做,張明珉就是這樣的人。“有你的故事,怎樣的結局都是好的”,祝福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