潘天壽(1897-1971),原名天授,字大頤,甯海縣冠莊村人,著名國畫家。七歲入私塾讀書,即喜作畫,曾描摹《三國演義》等通俗小說插圖。1915年報考杭州省立第一師範學堂,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被錄取。其素描、書法、篆刻、詩詞,深受李叔同、經亨頤、夏丏尊等名師教誨,很快以擅長書畫見重全校。同學買紙求作很多,天壽從不推辭,說是借紙練字,事屬兩利,自當樂此不疲。1919年“五四”運動爆發,杭州學生聯合會奮起響應,掀起了震撼全國的“浙一師學潮”。潘天壽積極參加反帝反封建的鬥争。12月,“一師”學生在沿湖運動場集會支持福建學生的“閩案”鬥争,前來鎮壓的軍警用刺刀劃破潘天壽的臉,鮮血直流,潘天壽毫不畏懼,沖破警察阻擋,走在遊行隊伍的最前列。1920年,潘天壽自“一師”畢業,先後在甯海正學小學及孝豐等地任教。l923年,任教于上海女子工校,并與吳昌碩成為忘年交。不久,任教上海美術專科學校,于1925年撰成了近二十萬字的巨著《中國繪畫史》。1927年,與諸聞韻、張振铎等在上海創辦了中昕藝術學院(後改名為中昕藝術專科學校),并親任藝術教育系主任。第二年兼任杭州國立西湖藝術院國畫系主任。1932年,與諸友在滬上組織“白社畫會”。1937年,抗戰爆發,随藝專經浙西内遷。1940年,潘天壽任國立藝專教務主任、代理校長。1942年開始,又相繼兼任國立東南聯合大學、暨南大學及英士大學藝術系教授。1944年,國立藝專遷往重慶,潘天壽任校長并兼國畫系主任。
1957年,潘天壽被任為浙江美術學院院長。l958年以後,曆任美協浙江分會主席,全國文聯委員、浙江省文聯副主席,中國民主同盟浙江省委員會委員,當選為一、二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,是受聘為蘇聯藝術科學院名譽院士中唯一的中國藝術家。自50年代末至60年代前五年,是潘天壽平生創作的高峰期,除教學和一些社會活動外,幾乎天天作畫,巨幅作品越來越多,藝術風格更為強烈鮮明。“文化大革命”中,潘天壽慘遭迫害,于1971年9月去世。
潘天壽為人溫厚笃實,正直勤奮,人品高尚。藝術上擅長寫意,亦善作指墨畫。所繪花鳥、山水,格調清高,骨力雄強,獨步近代畫壇。主要作品有《雁蕩山花》、《雄視》、《蒼茫暮色》、《映日荷花别樣紅》等。理論著作除《中國繪畫史》外,尚有《聽天閣詩存》、《聽天閣畫談随筆》、《中國書法史》、《治印談叢》、《無謂齋談屑》、《顧恺之》等。1977年昭雪平反後,其書畫詩文相繼出版,并在杭州建潘天壽紀念館,在甯海修複潘天壽故居。